跟著鍾穎認識榮格心理學。2024國際書展筆記

週五前往書展,其實並沒有什麼預設只是單純的去看看書,但好像緣分就有一種吸引力,在「剛好」的時間我走進了「楓書坊」,「剛好」拿起鍾穎老師的新書「臺灣傳說的心靈探索:虎姑婆與在地故事集」,「剛好」要去結帳的時候,一轉頭看到鍾穎老師正在簽書,然後喜出望外的去排隊簽書,然後很喜悅的跟他分享我持續的在導覽以及各種課程中講述「燈猴」的故事。

從開始踏上內在學習的旅程後,從薩提爾開始的入口,但也同時學習了不同的心理學知識,除了上課與閱讀之外,PODCAST也是我學習的來源。

其中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頻道就是「哇賽心理學」,我喜歡在做中餐的時候聽,每次從主持人對談或是訪問不同的老師中都可以得到許多不同的觀點。

有一次我聽到了「鍾穎」老師談「故事裡的心理學」這本書,然後我才真正開始稍微接觸到了用故事來講述「榮格心理學」的領域。

於是開始閱讀鍾穎老師的書籍,並追著「愛智者書窩」,從閱讀的過程中有了很多的啟發,也從另一外完全不同的觀點看待過去的人生故事,而其中給我非常大的啟發的兩個重要 ,我想分享給大家

永恆少年與個體化

第一個故事的開始就是「小王子」,從鍾穎老師的書中揭開「小王子」書中非常重要「永恆少年」的狀態,這樣故事的主角還有「彼得潘」,於是我開始反思,我是否也處在某種「永恆少年」的狀態裡,而或是我身邊的朋友也都有這樣的狀態。

一邊閱讀「個體化」這樣的概念開始浮現,於是透過一個又一個故事,揭開榮格心理學的神秘面紗。(以下摘自愛智者書窩)

「成長總是兩難的。當我們試著使自己不成為那個令人討厭的大人時,同時又不得不稍加收斂內心的孩童。由於這樣的兩面性,我們會發現青少年的內心也相當為難,不知該認同哪一個自己。

『成長的微妙之處就在於放棄特定的假象,卻不變得憤世嫉俗。』

那些太早認同現實的孩子,也就是那些被認為早熟、懂事、聽話的孩子,往往是藉由壓抑內心的關愛面而長大的。

他們並沒有真的成熟,只是為現實所迫,必須及早斬斷或拒絕自己的童稚面而已。

他們會失去生命自然流動的能力,同時在親密關係裡也表現得相當差勁。

他們會下意識地找一個情感豐沛或具關愛特質的另一半,然後把照養子女的責任丟給對方。

因為他們會被孩子不斷提醒,自己的內心有一個被關起來的小孩正等待撫慰。

為了不讓內心的孩童被釋放,他們會在親子關係裡選擇逃離。

很不幸地,很多男性是被這種方式教養長大的。

他們的成熟只是假象,他們躲在公司上班不回家並不是真的很忙,只是為了能不去照顧小孩或一個人躲起來打電動而已。

孩子對他們來說比較像是戰利品,用來跟人炫耀自己有一個『正常不過』的家庭生活。

但事實上,他從未讓自己屬於那個家庭。為何很多女性在婚後覺得自己是結了婚的棄婦,原因就跟這些被迫提早長大的男人們在心理上拒絕回家有關。」

更多的故事請購買:故事裡的心理學

燈猴的故事與集體潛意識

並不是第一次聽到「燈猴」的故事,但真正讓我產生好奇與認同卻是在聽了鍾穎老師線上直播燈猴的故事之後,完全打開了我對於「燈猴」故事的認同,因為認識更多在地的文史故事之後,總會覺得很多故事都反覆的發生,在每一個世代似乎都有著一些模式在發生。

彰化人為什麼是這樣的呢?

從燈猴的故事,開始接觸了「集體潛意識」這個概念。

也因為這個概念的開始,我在我的解說以及課程中,也開始帶入這些觀念,並試著讓更多我所教過的小朋友認識這個故事,去看見我們身為台灣人裡屬於自己樣貌的故事是如何而來,然後更為認識自己,並從這個覺察中,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燈猴傳說的啟示:跨越、連結、與反省(摘自愛智者書窩)

燈猴傳說將過年習俗與世界的毀滅和重生相聯繫,生死之間的對立和過年的「跨越」主題彼此呼應。後者本是一個時間再也無法回頭的客觀事實,但燈猴傳說卻向人們保證,穿越了黑暗之後迎來的是光明,從而鼓舞人們面對自身的陰影。

故事甚至提供了陷入死亡焦慮時的自救方法,那就是與人的聯繫。在關係裡,我們才會找著直面死亡的勇氣。關於命運,臺灣漢人的集體心靈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受力。

不反抗、不爭辯、而是以陰性心靈的大海承受苦難,等待春暖花開。

在其他的過年傳說裡,比較流行的還有「年獸」的故事,但其意義則有所不同。

「年」是一頭怪獸,常在年末出來騷擾人類。他害怕爆竹聲以及紅色,因此人們在年末時張貼紅色春聯與斗方,又燃放爆竹驅趕年獸,以求平安。因此初一時大家會出來相互探望,看看親友是否安好,並恭賀彼此又過了一個年,祝福來年依舊健康平安。

與燈猴相比,這則傳說相對單調了許多,故事把「年」視為必須驅逐的怪獸。

年獸無疑地象徵著陰影,這從他害怕紅色就可以看出端倪。紅色是火的顏色、太陽的顏色。易言之,年獸害怕光明。故事中的人與陰影處於對抗關係,年獸的定期到訪象徵著陰影的回頭,但此傳說裡並沒有出現與陰影對話的願望,而是用暴力的手段回敬黑暗。因此這個故事反映的是人們對待陰影的不成熟態度,從心理學角度看,它的內涵比起〈燈猴〉傳說遜了恐怕不只一籌。

妖怪不是別的,他是我們內在的黑暗所投射出去的產物,燈猴更是其中最為凸顯的例子。

故事末的燈猴雖然受到了處罰,但我們依舊使用燈猴來舉火,繼續與他保持合作,讓他上頭的燭光引領著我們親近神靈。人們因此得以繼續和燈猴相互陪伴,反省自己過去曾犯的錯。

永遠記得分一點湯圓給那個為我們承擔黑暗的燈猴吧!他不是別的,他就是我們拒絕看見的那一部分,認識他,親近他,與燈猴保持友好,年復一年地和陰影保持協同,讓這個可愛的妖怪成為我們個體化路上的好幫手。

更多的故事請購買:傳說裡的心理學

臺灣傳說的心靈探索:虎姑婆與在地故事集

每一個導覽老師都是說故事的人,從每一個故事中我們都得到了啟發,可能也成為啟發別人的人,如果可以更有意識的理解,這個故事裡蘊含著屬於我們們獨特的生活樣貌,那也讓我們認識能夠成為我們自己的重要元素。

我想,靈性吸引我在書展的當日能與鍾穎老師見面,並與他分享我的故事與喜悅。

最後想分享一句常常聽到鍾穎老師分享的一句話。

「理解黑暗心存光明」

更多鍾穎老師的訊息請鎖定:愛智者書窩

請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