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著Facebook的過程中,一位朋友從「穩定交往中」變成「單身」,隨之而來的除了安慰與指責的言語在留言板出現之外,兩個人的共同的朋友開始變少了,然後,一直到完全沒有交集為止。
我不知道,這樣的社交行為,在你的身邊常不常見,但對我的身邊,乃自於我自己,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形,於是,人的社交被經過程序性的數據統計,最後可能會出現在某某企業的社群行銷的簡報裡,但這其中,卻包含著無數人的感情累積,歡笑與眼淚。
關於Facebook,或許許多人都跟我一樣,對他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他牽起了我許久的緣份或是來自遠方的關心,恨的是,似乎一切的情緒、人際關係以及行為都要被大家檢視(即便現在有辦法分群組,但仍逃不過被朋友透過某些方式轉給其他人的可能)。
人生開始不再是求諸己,而是求諸人,開始掩飾、偽裝,用短短的語言去包裝自己,用短短的文字、圖片,去塑造出自己希望的形象,但檯面下的那個人或那些事,還是得要實際的交往,你才能夠有機會看的見。
使用了一段時間的Facebook,從第一個朋友開始,慢慢的擁有興奮感,如同早期架設的第一個個人網站時,擁有了第一位訪客的那種感動,又或者像是部落格撰寫的初期,擁有了第一位讀者,第一個留言,那種晚上興奮的睡不著的感動。
接著朋友越來越多,透過朋友圈找到一些有趣的朋友,或是由朋友推薦介紹而來的朋友,一圈一圈的擴大,後來有了交往關係出現,從「單身」變成「穩定交往中」,接著就是一堆的恭喜,然後雙方的社交圈開始互相滲透、融合、繁殖(這是真的)。
這時候問題來了,過去還沒有這種臉書關係的時候,分手是雙方的事情,和則來,不和則去,後來交往變成公眾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管是開心難過、吵架到分手,都開始在這些複雜的社交圈當中產生漣漪,接著是安慰、無禮的謾罵、刪留言,到了後來,就開始刪除照片、刪除朋友,然後又回到原點,更重要的是,這些過程,臉書都幫你記錄下來,你將無所脫逃於天地之間。
除了這些之外,臉書的朋友關係變得很曖昧,很模糊,朋友的朋友算是朋友嘛?見過一次面算是朋友嘛?根本沒見過面卻在臉書上互動算是朋友嘛?
有些人會用「臉友」來稱呼單純是臉書上的朋友,如同「格友」或是「推友」,那麼人際關係應該是會把「臉友」、「格友」、「推友」通通歸類成「網友」嘛?而後,這些網友是不是又會進一步成為真實見面的人際關係的朋友,又,見面之後是否成「網友」變成真正的朋友呢?
過去,曾經因為說話不小心,因為跟一位朋友有一面之緣,另一位跟這位朋友熟識的朋友問起是否相識的時候,自然的回答相識,卻造成這位一面之緣朋友的誤會,所以現在就算是網路上很熱絡,或是見過面,我都得要小心翼翼的定義朋友,比如,見過一次面的朋友,不熟的朋友,有說過幾次話的朋友,因為這樣,常常也覺得很累,朋友之間的定義真的很複雜。
而後來同事跟同事之間也是朋友,但是同事也不見得非得要在臉書上成為朋友,又或是離開公司之後,臉書的朋友就會不再是朋友這樣的關係,不知怎麼的,應該有同事專用臉書帳號才對。
於是乎,朋友名單增增減減,唯有誰會屹立不搖,那便是你身邊的老同學、老朋友,這些人不見得會在臉書上熱絡,但吃飯、喝酒少不了,說話不用擔心對方誤會,甚至,有些人還沒加入你的臉書朋友,但是,卻在你難過的時候讓你吐苦水,在你被誤會、被指責時,成為你的避風港。
有了這些層面的理解之後,臉書上發佈訊息的數量變少了,取而代之是比較多的實際社交行為,有許多的大事也是身邊的朋友知道就好了,因為自己的人生自己知道,實在不需要過多的評論。
當然也有許多來自臉書認識的好朋友,甚至是很棒的前輩,同時臉書也是長期跟朋友互動了解彼此的管道,只是,臉書上的朋友行為,往往不是永遠的朋友,從臉書進化成見面、吃飯聊天、患難見真情,最後那才會成為真正永遠的朋友。
會寫這一篇也是因為從申請臉書帳號到現在經歷的一些事情,看著身邊的朋友也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有感而發,現在漸漸也清楚了,這些臉書朋友的關係是怎麼形成的,而怎麼去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關係,也大家作為參考便是。
後記:
近期因為事情繁忙,雖努力的要自己能夠固定發文,但是卻總被時間與事情追著跑,偷得週六上午的小時間,把近期的感想集結做散文一篇,也期許自己能持續的定期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