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剛過,逢泰曆12月15日,月正圓
跨過查文大街街角,轉身進入湖區,原以為的隔世寧靜,此時已不復見。
只見街上紅男綠女,或父母偕同子女,手上捧著各樣式的水燈,或塔形、船形和蓮花形等等,其中尤以蓮花型為多,時間還算早,但已見湖面點點閃光,映成一片霓虹。
泰國朋友提醒,今日是水燈節,來訪前並未刻意選擇時間,但卻也因此,不經意的闖入古意的泰式風俗裡。
朋友談起水燈節的由來,有三種流傳
一、八百多年前的泰國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每年泰歷十二月十五日月圓時節,居民都聚集於首都慶祝“燈節”,而皇上必循例龍舟游河,王后及妃嬪亦隨聖駕游幸,其時臣民嬉水於河中,隨後在國王的主持下,全城大放煙花,徹夜歡騰。相傳皇朝中有位名為娜諾帕瑪絲的貴妃,心靈手巧,極富藝術天才,她別出心裁地用香蕉葉摺疊成了一盞蓮花形的燈船,上面以水果雕成的花鳥圖案裝飾,並插上鮮花,點著香燭,放在水裡,使其隨風飄蕩,以表示對佛祖和河神的感謝之情。
國王見後大喜,下令以此水燈作為範例,泰歷的每年十二月十五日為水燈節。從此,每逢水燈節,各式水燈的製作,便蔚然成風,水燈的形狀式樣愈來愈多采,製作技術也更加精巧嫻熟。
二、 許久以前,暹羅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公主,在菩提樹下遇到佛祖釋迦牟尼。佛祖對她說,如果要趕走身上的病魔,就得在佛歷的十二月十一日月圓之夜,把自己的指甲碎和頭髮,放在一個蓮花形的燈座裡,再點上蠟燭,拿到河裡去放。這個故事流傳開來,泰國人競相跟隨,發展成今日的水燈節。
三、 傳說當年干烹(Kamphaeng)國王掌管暹羅第一王朝素可泰(Sukhothai)時,覺得年年風調雨順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對水神MaeKongka又敬畏又感激,總覺得必須大事慶祝一番,才能一表內心對水神的謝意。
後來有個名叫Nophamas的女子,她對這個節日的後來慶祝儀式起著更大的影響。她也為了答謝水神的大恩大德,於是以中南半島上最古老的婆羅門形式,製造一個酷似荷花的水燈,並在水燈內插了焚香、蠟燭,還加一些米飯,撒一點米酒、錢幣,然後放到河面上去,供奉水神。
據說Nophamas還向當時的國王解釋,遠在印度的Nammada河畔,當地的國王是用這樣的水燈來敬祀佛主在沙灘上留下的腳印,何不也用同樣的方法來向水神獻上敬意。
國王贊成,於是就規定每年陰歷十二月,雨季快要結束,水漲船高時,選個花好月圓的夜晚,全國攜老帶幼,一起到河畔,觀看國王為大家點燃第一盞水燈下水禮的盛況。
泰語Loi是浮的意思,Krathong是水燈,水燈節這個道統節日,就這樣隨著河水一飄七百多年。
三說皆有其道理,目前較多以第一說為主,無論如何,這樣的風俗全來自對於大自然、對於水的敬意。
朋友說罷,便指著沿路上的水燈小販,問我是否願意一同感受習俗
欣然同意,入境問俗,便入境隨俗,雖只是旅人過客,但對於天的敬意,並無國籍之分。
水燈有造型及大小之分,價錢自然不同,比起台灣物價,便宜的很,選定蓮花造型,並有鮮花及香燭。
水燈的材料以香蕉干和香蕉葉為主。小販們以熟練的手法,一刀就把香蕉樹幹橫切成圓塊狀,每塊大約三英寸濃。這圓莖塊就是水燈的底部,水燈能夠飄浮,全靠圓莖塊內充滿空氣與疏鬆的架構。
接下來是燈身的部分,泰國婦女們天生巧手,她們把新鮮的香蕉葉片,或翻或卷或切或割,並以小枝條圍繞香蕉圓塊來固定。各種款式的水燈,不到一只香的功夫就擺了出來。
付了錢,小販將水燈交到我手上,比想像中沈重。
這水燈,看似簡單,而其中包含著祖先的辛勞、祖先的情懷,還有那握在手中的香蕉葉淡淡的幽香,原來回從照片或報導中看見的水燈節,不過是短暫的炫目,當水燈這麼捧在手裡的時候,一切才是真實的,感動的。
在放水燈之前,會先點燃香燭,閉上眼睛,在口中默默祝禱,彷彿心中的願,就著們沾在水燈上,接著輕輕將水燈放在水面上,隨著水流,飄進神佛微閉的雙眼中。
望著水燈越飄越遠,心中卻有幾分惆悵,如果願望能夠因此實現,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面對一切,如果願望沒有實現,而那飄在水面上的點點閃光,是不是僅僅只是滿足人們貪婪的視覺需求。
承載著願望的水燈,在明天一早會被清潔隊一一撈起,然後集中處理,而夢想,就僅僅只剩存在心中的一點閃光。
歲末月圓時,水光耀映江堤;紅男偕綠女,載歌載舞迎水燈;飄呀飄水燈,放泛水燈後,請阿妹伴舞婆娑起;翩遷的喃旺舞,唱一曲“來格通”,唱一曲“來格通”,飄飄欲仙多寫意。
藉由您的介紹
更加的了解泰國~~~~謝謝! =D>
ㄏㄏ,不用客氣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