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在學習當自己」──中年之路的練習簿

2025/7/18 晚上 11:00

剛剛跟女兒一起整理了要洗的衣服,設定好洗衣機之後,回到自己睡覺的書房,把上週找出來的 CD「金枝玉葉」放在播放器裡,選定了一台真空管的老音響。

張國榮的「追」,熟悉的旋律唱出了聲,記憶彷彿回到當時看這部電影時的自己,還有那些年香港電影的迷人,好像可以暫時忘卻一些這週疲累。

這週,跟我同年的好朋友巨凱在臉書揭露了自己的中年危機,我完全可以體會他的感受,因為我從我兒子出生前就開始進入了另一個人生的狀態,這段旅程呼應了「中年之路」這本書裡的許多歷程,那些自我的疑惑不斷地找上我,也一直透過不同的方式在持續地找答案。

前兩天晚上跟 CEO 同學們在線上聊天的時候,怡菁跟我說,她覺得我看起來總是平穩的。

其實自己身心常常處於疲憊的狀態,只是因為經歷了許多歷程,並持續讓自己學習與內在相處,比較不會將情緒外放,並找到自處的方式。

近期非常忙碌,除了大量的工作進來之後,公司開始有更多員工的加入,溝通與管理也在學習當中。前陣子老婆生病開刀,我也必須扛起所有照顧的工作,接送小孩,洗衣服當然也是必須的。

在忙碌與疲憊中,其實還是看見自己正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雖然偶爾會有些踏錯的地方,不過大致上是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著。

但那些疑惑、恐懼、投射、失落、使命、人格面具,依然在我的各種生命中展現著,而我也與自己同行。

想要趁機會做一些整理與釐清,也想把這些歷程與開始走向中年之路的朋友分享,看見那些除了成功之外的真實人生。

今晚,就用「中年之路」的經歷,一點一點地開始。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中年過去可能指的是 45 歲之後的年紀分界,但實際上現在的生活基本上比過去來說是倍數的快速,資訊量與關係更是綿密而又爆炸的,所以導致人們更快地在心裡的狀態裡進入中年,更快地面對「中年之路」。

疑惑一:生與死,病與痛。為什麼是我?因為不會選擇你準備好的時間點來。

我想談談這十多年來回彰化後,我所面對的生死與病痛。

從 31 歲回到彰化開始,2010 年爸爸的憂鬱症;2014 年我發現腦部動脈瘤,求醫動手術了兩次。

2015 年奶奶離去,不久一郎也離去。2017 年阿公遠行。

前面這段時間,因為父親一直處於憂鬱症的狀態,我又是長孫,所以在各種儀式中我都是在前面的那個,所以感受特別深刻。

2018 年兒子出生,食道閉鎖,出生後差點失去生命。搶救回來之後持續陪伴與復健好一陣子。

2025 年,我老婆檢查出肺部有狀況,於是入院手術。

在那些病痛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跳出一些疑問:

為什麼病痛會找上我?我的動脈瘤為何而來?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是食道閉鎖?我有做錯什麼事情嗎?

也因為如此,在兒子比較辛苦的那段時間,我幾乎不斷地在各種焦慮、害怕、擔心、自責與災難性反射思考中度過。

但也因為幾乎求助無門的時刻,我才踏進了醫院,開始了重新認識自己的旅程。

這讓我想起榮格英雄旅程中的「召喚」。

過去我以為「召喚」可能是一個重要的事業目標、成功的經驗,後來才開始有點明白,這個「召喚」很有可能是要你決定替自己走哪一條路。

當時因為焦慮的關係,身心科醫師開了藥給我,但他並沒有要我一定要吃,而是開始陪伴我諮商,並告訴我:「如果真的覺得很緊急才吃。」

當時我其實服用很低的量,讓我自己起碼能睡著,然後透過諮商與閱讀,讓自己勉強地還可以工作賺錢,維持家計。

在那個苦難折磨的過程裡,我是可以選擇用更多的藥物讓我度過那些失眠與焦慮的過程,可以把這件事情單純地當作是一個「病」,然後用藥物來解決。

但那個當下我接受了另一個召喚:

「去學習認識自己。」

疑惑二:遇見師傅,尋找自己的力量,有時會有,有時沒有。

在這個歷程第一個階段遇到的師傅,就是當時的身心科醫師。也是帶領我進入「薩提爾」這個領域的貴人,我非常感謝他。

諮商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好像一直在同一個地方打轉。於是他提出了建議:去體驗一下團體的課程,看看不同的方式有沒有可能有幫助。

於是我開始進入到團體課程,從心遇心理諮商所的課程開始,後來參加在彰化的大休息心理諮商所開的課程,以及我幾乎每年都會報到的「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推展協會」台中的課程。

記得我第一次在台北上課的時候,老師邀請學員上來由老師帶領體驗。我一直不敢上前,在看完了兩個學員的體驗之後,在下課前我舉手了,我跟老師說:

「明天的課程,我想要第一個體驗。」

因為我知道,我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要學習。

我不想當一個旁觀者,這是我的人生。

而後開始學習薩提爾,從最初階的溝通姿態與家庭圖開始,梳理家庭關係。當時只要我有時間我就會安排去上課,在團體課程裡,不只看見自己,更看見別人。

我們都以為我們身在痛苦之中,在團體課程裡我才看見,世界上的痛苦還有更多,很有可能我們的痛相對他人來說是微小的。

除此之外,也在課程中認識了很多的朋友,大家在課堂上真正打開了自己生命最底層,最痛苦、最無法自拔、最無可奈何的,然後由老師的帶領,看見了生命中的不同樣貌,也學習了與自己溝通,漸漸才能與他人溝通。

後來甚至有機會學習到一整年度的帶領團體,對於情緒的覺察又更為敏銳一些,與三位資深的姊姊也成為了共學團體的好朋友,讓學習的路上還有夥伴可以支持。

除此之外,我也去跟羅仲志老師學習了自由書寫、靜心。今年度則是參加了正念工坊辦理的正念八週課程。

日常的學習,我購買了啟點的線上課程,電子書裡幾乎都是各種心理狀態的書籍,不斷不斷地用各種方法陪伴自己。

我為什麼這麼做?

那是因為我的情緒太多,疑惑太大。於是我只好直逼洞穴最深處,一直挖掘、一直挖掘,把恐懼挖開,把擔心挖開,把生氣挖開,看見陰影,發覺面具。

然後……去接納自己。

今年另一個挑戰便是參加統域初階工作坊。也因為工作坊的因素,我挑戰了與我父母親的和解。在這個經驗過後,我收回了投射,讓內在的自己長大了些。

至今,我仍覺得自己的力量有時有、有時沒有。沒有的時候,我就看看自己的學習,並尋找方法來嘗試,就有能力再走下去。

疑惑三:看見人生好像有種重複的劇情。陰影是什麼?面具是什麼?

在挖掘自己的痛苦與創傷時,我不斷回顧不同的人生事件,從家庭、學校、工作到後來的社會參與等等。一開始,我都是責怪別人,並持續地困在那個痛苦裡。

後來慢慢地發現,原來自己根本還沒有清楚那個「陰影」是什麼。我以為打開那個痛苦,就是去感覺那個痛苦,而我一直停留在那裡——我沒有選擇出來。

在學習的過程裡,我慢慢看見了,困境的「模式」。

我以為我害怕的是「病痛」這種沒辦法控制的問題;我認為那些創傷都是別人的錯,我是一個受害者。

後來我才看見,那些事情是因為自己的模式,而這個模式,有從小的生存習慣、後來長出來的面具、以及對他人的投射等等,產生了一種慣性模式。

這個模式最終導致我成為自己故事裡的受害者。

是我讓自己成為了受害者。

越來越清楚那個模式之後,我決定逐一地解決。以及,我決定不要再讓那個受害者的心理狀態持續地影響我。我選擇負責任地去面對每一個事件與決定,去覺察自己是不是還用過去的方式在看待許多的情境,然後試著讓自己的責任更明確一些。

當我負起責任之後,我不再是受害者。

因為每一個事件,不會只是一個壞人跟一個好人。通常都是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明白了這件事情之後,我選擇承擔了自己的責任——從過去,到現在,以及未來。

這或許,就是我的「獎賞」。


關於人格面具

我曾經以為其他人都是沒有面具的。但其實每個人都有,包括角色的不同、對象的不同、表現方式的不同,那些都是面具。

只是我們以為面具是不好的。

後來我才發現,那個是必要的存在。只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是:適當地使用這個面具,並真誠地對待他人,並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使用這個面具——但也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人格面具」不是一種單純的偽裝,而是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不同的角色。我們要為不同角色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但要記得:

不要讓自己脫不下來,然後看不見自己真實的樣子。

疑惑就在這個過程裡發生了:什麼是真正的自己呢?

在這個時候,很容易往後看,看過去的自己,記憶那些美好的經驗,試著從這個經驗中找到純粹的開心與感動,然後體驗那個過程,去想那個自己。

所以有些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會一直想起過去的事情,或對那些記憶感到滿足。

我們能做的,是整合那個過去的自己,變成一個完整的自己。

我們其實沒有失去什麼,只是遺忘了一些而已。

疑惑四:個體化,什麼是完整的自己?

我承認自己不完美、不成功,病痛依然會來,但我接受挑戰,不管如何我都接受。

有些人會問,什麼是個體化?什麼是完整的自己?

我想先分享今年的我。

在經歷了這些年的學習,孩子也相對成熟穩定了,公司的商模也清楚了,於是今年從 CEO 課程開始,更專注地面對公司的成長。

投入了青培站,加快了自己要做事情的腳步,凝聚共識。我想在設計展前把大部分要做的事情完成,同時也讓這個資源能對迎接設計展有幫助,所以很忙。

日本 JTB 旅行社要來與我們正式合作,因為是數百人的來訪,要進入擴大體驗容量的規模,思考各種環節,與大葉大學日文系的合作,並帶著夥伴們衝往下一個量體的階段,壓力很大,很忙。

日常遊程的委託設計、客製化的體驗內容、定價策略、公司網站大改版、設計展朋友們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連結,各種顧問、演講邀稿,很多、很雜,也很忙。

老婆健康檢查發現問題,於是入院開刀。從照顧到術後休養,我從醫院到家庭,還有小孩的接送、洗衣洗碗、各種臨時的狀況,時間切割再切割。

公司的夥伴增加了三位,工作安排、工作內容討論,從策略到細節,需要做更多的討論與決策。因為時間不夠思考,不見得能讓員工得到答案,員工情緒不穩、工作受到影響,就要繼續扛下工作。

關於領導與管理,我發現自己有許多的不足。

每天的疲累其實是常態,還是會有情緒,還是會很低落,尤其是最近。

只是我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

透過過去的學習,在這個過程裡,我看見了自己那個「害怕自己不夠好」的慣性、「擔心不被喜歡」的習慣,也接納自己確實不夠好,也會讓員工失望。

我知道自己才開始學習公司的管理與營運,我知道我同時也要當一個好的丈夫與爸爸,但我的確是不夠好,所以就不用一直當「最好的那種」。

我相信自己選擇,我也理解別人的需求。我盡力,但的確可能不夠好。

我知道自己正在一個階段努力著,痛苦是必然的,但會經過的。

那個好的、不好的,那個正向的,同時也是有陰影的,其實都是我。

跟過去的不同是,當我發現自己的受害者情緒的時候,我會開始思考如何負責,並試著看見事情的全貌。

我不會逼自己當一個最完美的老闆,因為我就不是。但我也會說明自己的狀態,然後持續找到溝通方式,讓我們盡量可以往好的地方去。

我會在那個帶完團還要開好幾個會議後筋疲力盡、又需要接送小孩,要準備晚餐、還要收拾環境以及洗衣服的晚上,感受自己的難過與痛苦,然後陪伴自己的那個疲累,試著找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比較有休息的感覺。

像是打棒球,選擇一些老音樂來聽,想想過去青春的事情,給自己回點血,然後隔天繼續生活。

我還在學習個體化的過程。

我看見原來自己的生氣是這樣,自己的難過是這樣;我看見了原因,看見了脈絡。我還沒有改變,但我知道了,在那個當下有停頓了,然後學習找方法,然後調整一下再繼續。

或是,有時也會接納自己的生氣與難過,或是欣賞自己小小的成就,碰到一點點的滿足感,然後發現:

原來自己是這樣的樣子。嗯嗯嗯,好像也不錯。

有時早上有空就去健身房,運動完後的 15 分鐘,透過冥想陪伴自己。知道今天會很忙,那就接受這個挑戰吧。

疑惑五:要放下的是什麼?有什麼真的很重要嗎?

聽完了《金枝玉葉》之後,換成了張學友的〈忘記你我做不到〉,也換了另一個老音響。不同的音響聲音真的不一樣。

老物的收藏來自文資的搶救運動,我們曾經非常害怕失去,所以當然也會努力地想要保留。

那天與搶救運動的夥伴聊起,她保存著當時的一份文件,雖然不是很確定為什麼要保留著,但至今好像也沒有留下來的理由。

其實有時,我們就是困在那個情緒中。

兩年前古物信用組合的那個過程,對我來說是一種梳理。就是在這一段又一段的過程中,我把自己「到底為什麼要保留」問了一遍又一遍,這樣的過程就是一直在找尋內在真實的自己。

我是為什麼要保留?為了誰保留?

我每一個物件都這樣問,答案才會越來越明顯。

其實我們真的無法帶走什麼。過去曾經很想擁有一些什麼,但那一些擁有,又有什麼是真的呢?

我們只是暫時的保管者而已。

身邊的人其實也是。

那天我決定跟爸媽和解,講出過去的那些難過與痛苦,並告訴他們我對他們的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不想要在他們不在的時候,才一直覺得遺憾,沒有告訴他們這些事情。我不要當受害者,我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面子很重要嗎?有多重要?還是那些愛與真實重要呢?

有些事情,是為了什麼而做呢?為了他人,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爭一口氣?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也都是很有限的。我們應該是把這個時間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我自己因為各種工作的時間填滿與切割,現在正在不斷地學習拒絕一些邀請,把時間回歸到公司的營運以及照顧家庭上面。其他的,也不是真的那麼重要,去思考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

然後從這個過程中,洗滌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真實的滿足是什麼。如果不是,就放下。

這些過程,也是再重新檢視自己的「人格面具」,看見自己的「陰影」,然後做出「選擇」。

要相信人是「有選擇的」。

只是,有沒有看清楚促使選擇的原因是什麼?如果看懂了,那就是人生重要的收穫。

最後,關於中年之路的我們

其實這陣子有想要找朋友一起來弄一個 Podcast,邀請同樣在中年之路、或已經經歷的朋友,一起來聊聊那些深刻的過程。不過,時間上還真的是不容易。

所以我選擇把這件事情先放在心裡,也許有一天該來的會來。我們也能把這些生命的經歷,透過彼此的分享,讓更多人可以聽見。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再跟我說喔。

好了,其實已經到了早上,我必須要開始整理上次去泰國旅行的照片以及資料,用自己假日的時間,把繳交泰國旅行的成果整理好——因為,那也是我愛的事情。

補充資料:

1.台灣薩提爾成長模式協會與課程

2.羅志仲的覺察空間

3.台灣正念工坊

4.啟點文化

5.地方創生學校

6.大休息心理諮商所(彰化)

7.統域領導力發展

請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